查看原文
其他

AI制药人才困境:百万高薪也留不住失望的心

智药局 智药局 2023-08-18


2019年,华为年薪百万的药物研发算法工程师,将AI制药推上神坛,迎来资本狂欢的盛景。

数据显示,2016-2021年,AI制药领域中国投融资金额总量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,年均复合增速为50.9%

连谷歌、百度、腾讯等互联网巨头,都穿上了“白大褂”,高举AI制药大旗,甚至许多边缘玩家也想买张门票入场。


一时间,AI制药领域陷入了“抢人大战”,甚至普通本科应届生求职CADD研发助理,都可以轻松实现月薪上万。


4年过去了,资本已逐渐冷静,AI制药正在降温,但人才抢夺战却从未停止。


遗憾的是,潮退过后,撇去泡沫和沙砾,却发现有些只是在“裸泳”,令人禁不住感慨:AI制药到底何时回归药的本质


浑身解数


据悉,目前我国医疗人工智能工作岗位主要由制药/医疗、计算机/互联网/电子通信两大类企业提供,分别占医疗AI行业需求的55%36%


其中,80%以上学历要求为本科及以上,40%以上的岗位工作经验要求3年以上,门槛较高,70%以上月薪过万,待遇颇丰。


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行业的不断普及,资本青睐,加上政策利好,AI进军制药领域已势不可挡。

但目前的现状却是供不应求:医疗行业对AI相关人才需求较高,但医疗AI人才相对缺乏,对同时具有医疗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复合性人才需求更高。


AI制药需更多身怀传统药企经验,又能以开放视野接受AI技术的人才加入,背后是思维模式的转变。


此外,顶层设计的AI人才也很匮乏,“这类人才不仅要有算法工程背景,还需具备AI系统工程和生物化学等交叉学科训练,才能实现顶层架构,把技术落地”,圆壹智慧创始人潘麓蓉认为。


据智药局统计,从政府、产业园区、科研院校到AI药企等医药各方,为此浑身解数,开出的丰厚条件只多不少,花样百出。


百万年薪,送车送房已屡见不鲜,目的只有一个,那就是人才。


据某资深药企猎头透露:“需求更大了,人真的不好招,公司去年有时候平均2个月才开一单,都是年薪百万的大单。其中,晶泰科技就是他们的客户。”


晶泰科技,国内AI制药的头部代表,职友集数据显示,其在招的算法研究员月薪最高90K,年薪超百万

百奥几何,2021年12月成立的AI大分子药物研发商,刚完成天使轮融资。4月在其官微发布公告:招聘计算生物学研究员、抗体设计研究员、机器学习平台研发工程师等多个岗位人才。

虽没有年薪资给到百万,但表示会给予股权/期权,帮忙解决北京户口,诚意满满


比药企更难的是科研院所,对该领域人才学历和专业性要求更高,可以说是有价无市。


今年5月,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也发布了招聘“人工智能+医疗”领域人才的信息,其中A类岗位科研启动和人才专项经费最高1600万元,可组建独立团队,招收博士后,安排自子女入学,提供住房和生活补贴,条件十分诱人。

图: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招聘信息


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也不甘落后,脑与认知科学、计算生物学、生物信息学岗位年薪(税前)95万元起;计算机科学、人工智能岗位135万元起,领军人才实行“一事一议”,150万住房补贴。


图:广东省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招聘信息


连江西某地政府,也是高调招聘AI、临床医学、细胞医学相关人才,开出丰厚条件。


讲故事行不通


AI制药就是利用AI的手段,进行创新药研发,其本质还是制药。谁能够做出新药来,谁的技术就能够被买单,这也是现在唯一的评价标准和投资逻辑。

蹭AI概念的时代已经过去,平台的技术是否过硬,临床管线是否具有前景,现在需要用成果说话。


简言之,抢夺人才只是药企各方稳固核心,技术内卷的手段,最终能够研发出新药才是最终的目的,药企们还需要静下心来,专注于研发,做时间的朋友。


但可悲的是,目前大多AI药企还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,故事讲得很好,做的事却不对味。

外行还在欢欣鼓舞,内行却风评下滑。


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唐赟表示:“有些进入AI制药行业的人,尤其是风险投资者,他们只有计算机的背景,缺乏药学背景,并不真正了解药物设计,只是在跟风炒作一个概念。”


而许多真正的“AI+医药”复合型人才本以为可以大显身手,实现抱负,谁知道却变成了螺丝钉,黯然退场,更愿意回归学术。

在AI从业多年的曹翎就是如此,在他看来,制药行业其实根本不在乎AI,AI做成的数据再漂亮,药企可能只会花研发中的5%的权重去买它。现在,曹翎已退圈,打算出书为行业人士解答。

从商业模式看,目前AI制药大致有三种:一是AI-CRO模式;二是内部研发模式;三是平台服务模式,即搭建AI技术平台并提供技术服务。


三种模式特点不一,各有各的优势和短板,但其共同点是都依赖于产品的落地,而缓慢的研发进程,使得AI制药企业正经受着市场的严酷考验,行业急需拿出证据来体现AI制药的价值


即:利用AI研发新药确切地证实,从靶点确定到药物获批上市的时间确实短于传统途径,且研发成功率与传统途径相当或者更高,且研发成本大幅降低。

而比这更难的是,是能够利用AI发现原来很难、甚至不可能发现的靶点及成药机制,使不可能成为可能。

但据智药局统计,目前国内大部分AI药企还在“建平台、升级平台”的阶段,管线进展较快的AI辅助研发的药物,也几乎都是“老药新用”,没有一款真正由AI设计上市的药物,任重而道远。

图:部分进入临床阶段的AI赋能的老药新用


在此,需要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将AI的“新”和“快”与制药的“旧”和“慢”融合,除人才紧缺外,还有就是数据源的问题。

制药领域对数据要求保密,这与AI高度依赖数据,强调开放存在矛盾,加上政策监管还未成熟,我国生物技术领域无法聚集海量数据,也就不能很好地进行AI建模。

此外,国内大部分企业通过公开数据库拿到的药物研发数据量少质低,需要从化学生物实验室产生数据并积累,耗费周期长。

值得一提的是,目前有些企业正在削减管线,有人认为这是AI制药还未真正起飞,就开始唱衰了?

在智药局看来,这是企业内部清理行为,能将更多的钱花在有价值的管线上,回归制药的本质,否则等到进入临床阶段,则损失更大。

过度吹嘘AI,没有实际成果落地,跟着热度讲故事行不通,AI药企还需从制药行业的底层逻辑出发,提高核心竞争力。

CRO企业而言,其核心竞争力就是专业的研发、生产等等外包服务;药物研发企业,其核心竞争力就在于管线的市场前景,以及高价值管线数量够不够多;平台服务企业,其核心竞争力就是AI技术是否前沿,是否具有差异化,能够实质性助力新药研发。 

说在最后

大浪淘沙,退潮之后才知道谁是珠宝,没有真实含金量的企业,被淘汰是情理之中,也是大势所趋。


虽道阻且长,但光明已至。正如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郑明月研究员说到:“目前来说,AI制药领域存在泡沫不可否认,但从长远看,最终行业发展会回归理性,优胜劣汰。

当真正优秀的AI制药公司从‘泡沫’中走出来,当AI真正成功赋能新药研发的每个环节,将会大大提升制药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,也可能会带来不可估量的医学进步,包括真正开启个体化医疗时代。

—The End—

推荐阅读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